54Doctor 创始人周鹏远受邀参加第二届网易未来科技峰会
2015 年 10 月 15 日,第二届网易未来科技峰会在北京悠唐皇冠假日酒店隆重举行。54Doctor 创始人周鹏远受邀参加并主持了在下午移动医疗圆桌讨论环节。参加论坛的嘉宾有北京天坛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韬,阿里健康副总裁倪剑文,平安健康首席产品官吴宗逊,一呼医生创始人马海平,华创资本合伙人熊伟铭。
以下是互联网医疗论坛个圆桌讨论环节的讨论实录:
主持人:
我们期待已久的个圆桌讨论就要开始了,我们把前面留下来的艰难的问题交给圆桌讨论的主持人周鹏远先生,首先简单介绍一下 54Doctor,他们的主要业务是给医院做门户网站,他们正好介于医院和互联网之间,我将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他,有请圆桌论坛的主持人 54Doctor 的创始人周鹏远先生,以及刚才演讲的嘉宾,还有一呼医生创始人马海平先生,以及华创资本合伙人熊伟铭先生。
周鹏远 :刚才我们之前几位嘉宾分别从几个视角说了一下对移动医疗的理解,从创业者的视角,从资本的视角以及从医院的视角,网易科技是一个非常的科技媒体,我就代表媒体来看一下移动医疗的现状。
现在从媒体上看移动医疗,我们把搜索到的媒体的文章分为三类,类叫“报喜”:我们融了多少钱,3000 万、5000 万,第二类叫做“亮相”,我们今天推出一个什么模式,明天跟什么什么医院合作,这是我看到得比较多的,第三类就是刚才大家说的“质疑”,我要稍微念一下,“万众瞩目的移动医疗在哪里?”,“九成移动医疗企业将成为炮灰”,“线上的医疗移动 APP 太多了,但怎么样让线下的基层医疗医生加入到移动医疗大军”,“移动医疗的困境,不就医的常用 APP, 就医的不常用 APP”,“移动医疗抢用户真能创造未来吗?”今天我们的论坛是希望通过各方面的声音和观点大家来讨论一下 , 看是否通过今天的讨论大家找到一些方向。我们的主题用了一个比较活的词叫“移动医疗是否能落地”或者说怎么样落地,这个“落地”有一个标准,每个人心里面有不同的标准,比如说有的人会说找到新的盈利模式了,有的说我的产品能够有目标用户用了,我们 1800 万的用户用,这个也可以是落地的标准,还有一些标准是 2VC 模式我们拿到钱了,这个也可以是标准。无论什么标准,我们今天无所谓,你觉得你的标准是落地了你就可以说是落地了,但你告诉大家为什么你落地了?如果说没有落地怎么样才能落地?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今天论坛我们希望是开放的,现在我把规则简单说一下,我们会让每一位嘉宾都陈述自己的意见,同时如果有其他的嘉宾不太同意这个意见可以反驳,前提是在前一位嘉宾可以发表完自己的意见,现在我是要这边开始先说。
首先给倪总的开场是这样的,我们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互联网江湖的地方就有 BAT,现在 BAT 在移动医疗里面都是大手笔,无论是医院入口、医生入口、患者入口,不管是什么入口基本上 BAT 都占了,但是刚才倪总在演讲的时候我们其实听到了几个词,比如说“不乐观”,比如说“看政策”,比如说“等”。我们也想今天请到了倪总,您交一下底,这几年下来阿里健康有没有落地?
倪剑文: 真正移动医疗启动也就是去年开始,到现在不到 1 年的时间,即使从 BAT 的角度来讲我也没觉得 BAT 在移动医疗已经真正落地了,其实包括 BAT在内和在座的所有的创业的同道,大家都在摸索当中。
周鹏远 :我觉得今天倪总从他的演讲到他的发言,基本上是处于跟演讲一致的状态,在看在等一些政策的回应,但今天有一位演讲者就是吴宗逊吴总,我在百度搜索吴总的名字,搜到的条新闻是这样的: “平安跨行进军移动医疗,投资百亿叫板 BAT”,这边阿里的倪总就在旁边,现在您就可以叫板,我也听到了您有 1800 万用户,而且他们(指陈维广投资的春雨医生)说有 8600 万用户,您觉得自己有没有落地?如果没有落地下一步怎么做?
吴宗逊: 我觉得 PR 同学的文笔写得是一回事,我自己对于整个的行业的看法来讲,从去年初到现在差不多两年的时间了,我觉得整个移动医疗从一个产业来讲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相比这个行业来讲,我们有一点点的自信,来自于哪里?我觉得来自于两个方面。,一开始可能是因为依托于平安集团的缘故,我们会特别地看重我的服务是不是真的获得了用户的认可,我觉得这个事情是根基,你刚刚讲到了医院、医生和患者,我们的目标很明确,今天所有的医院和医生都是为患者服务的。刚才王韬主任讲了一个问题说,你并没有增加医生,现在我们提供的服务是说能够在他进入医院之前给它一个更好的服务,节省他就医的成本。第二,我觉得现在的服务能够利用平安集团的品牌和客户资源为保险客户提供更好的收费服务,这个为我们今年上线年一个较好的盈利、较好的收入打下了一个基础。
周鹏远 :您觉得什么时候能落地?
吴宗逊: 我自己对这个行业的判断理解是,市场的格局从初级阶段到最后逐步的形成一个格局的阶段,我对这个时间的判断应该是明后年的时候。
周鹏远 :王韬主任是作为医院医疗信息化的专家,他也是54Doctor多年的合作伙伴,他在之前的演讲中就提到吴总说的医生资源增加和减少的核心问题,包括我们看到了最后的一位演讲者尹岭老师他做了大量的远程医疗工作,貌似大家(指移动医疗领域的远程医疗)完全不是在一个世界里的,但那些工作恰恰是正在做的,王韬主任您从医院的角度来看看针对性地评价,落地的事您怎么判断?
王韬: 我是这么想的,先说一个问题,最近来找我的人特别多,有投资公司的,有新的 APP 的厂商,很多都抢着跟医院说不要钱免费做,他不要钱肯定是他找到了投资,他不可能自己个人掏钱来给我们做。在医院来说我觉得都有一点不太适应了,但不管怎么样我还是欢迎这个事,至少有人给我们投资了。但我也在想,怎么能把这个事做得更长久?因为现在很多人包括有做远程医疗找我们,我不说哪个公司了,我们免费给你做,我们请专家的钱都会出,不要病人出钱,替病人请专家的钱都说了,尹岭专家说请专家 800 到 1000 块钱,我们都免费,我就在想你怎么坚持呢?估计是有风投的。怎么能把这个事做长久了?我是这么来想的,是我前面说的,从信息的角度来协助在医院现有的医疗服务的模式体系下找到医院的痛点,把这个事做得更好,这是一种模式,通过云平台的方式能够给病人提供持续的服务,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刚才我也是受吴总的启发突然想到了一个事,开医院不是一个坏事,但这些医院都是在现有的医疗服务模式下走,说不定你开一个医院你的模式不一样,你提出一个模式倒过来倒逼政府提的医院都奔到那去了,因为服务各个方面都比你好,肯定从政府的医院感觉到为什么从这儿走了啊?实际上从电子商务和中关村大街的对比来看,中关村大街多火啊,为什么要关张了?因为京东和淘宝比它更好,人家就不去了。我就在想,不是说没有机会肯定是有机会的,刚才说这么多人得看病和服务,但要有机会肯定比过去做得更好,倒过来请它也行,自己开医院也不是不可以,开完医院做得比他更好,老百姓肯定把现有的扔了去找你了。但现在的问题是,到现在我没有看到一家能把这个事真的想明白的。所以我从这个角度来说,觉得还是有一点远的,可能一两年、两三年至少我还没有看到新的、好的业态,这个我们医疗行业据我所知,每一年花的钱至少有 10 万亿人民币,过几年可能还得多,至少在 10 万亿以上,你可以在这里面分一杯羹,做得更好对老百姓也是好事,得到了更好的服务,我倒觉得不是坏事,问题是你怎么把这个故事讲明白了。
周鹏远 :这里面有一个话题,我发现最近有一个现象是:大家都在做医院去了,比如说陈维广老师投的春雨,现在着力在做春雨诊所,丁香园在做丁香园诊所,挂号网做的是凯撒医疗集团,大家都奔这个方向去了,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对这个有什么看法?觉得这个是方向还是说继续干互联网的东西落地?
王韬: 他们的切入点是如何在现有的模式上分一杯羹?,医保不好玩儿,因为医保很封闭,我想阿里这么大的背景,我想要打到医保里面也不容易,但我听倪总说了一下准备要开放,一般的机构很难让医保开放,北京市卫生局那么强势也是让政府机构部门在医保上吃瘪,人家根本不理你。第二,卫生局、医疗机构政府部门带不带你玩儿,因为医疗活动有很多的准入,刚才说的卫计委发了很多的文件需要卫计委来审批,要有资质这都是门槛,这些门槛就意味着他带不带你玩儿,打车交通部这么多的东西,人家说了嘀嘀打车包括专车又包括了出租车,这涉及到人的生命的问题,就更复杂了。你想跟着他在后面玩儿,他带着你不带着你,如果不带你就没法玩儿了,开诊所也好,开医院也好,避开你把自己的理想能体现出来去实现,我觉得倒不是坏事,我倒是希望真能出现好的模式,倒逼现在的公立医院,能给他一点点压力,这是我的观点。
周鹏远 :陈总您有什么说法,您觉得这个现象是正常的吗?
陈维广: 我不代表春雨说话,那个诊所是我们跟线下的诊所合作,我们没有直接投入资金建诊所,因为那个模式是比较重的,现在市场有两个学说,一个是自己开,一个是跟合作方一起合作,这两条路是不一样的,如果完全自己开自己经营的话,相对来说能覆盖的病种会比较多,如果跟合作方合作的话,会针对一些比较初级的患者。
周鹏远 :您觉得这是一个方向是吗?
陈维广: 我觉得每一个创新都是有过程的,大家想想五年前我们刚开始电商我记得马云说卖东西,很多人说那个东西看不到、摸不着,可是逐渐地把信用体系建立起来了,把支付给解决了,整个体验就不一样了,所以我觉得移动医疗现在就有一点像电商前面两年,讲支付大家说没有接入医保,医生组织在线上交流是不是靠谱,有一点像当年电商的时候,大家都在忙碌着建设信用体系确保信得过的医生能在上面提供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提供用户的信用体系,因为也有很糟糕的用户使整个的服务体系被打乱,支付刚刚也说了就是医保的问题,我觉得随着时间和越来越多用户用线上服务的话,再结合创业公司做一些线下的布局,我感觉是比较乐观的,我觉得医保一定会逐渐地开放,因为我觉得政府担心开放给不靠谱的企业,只要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这个是会逐渐形成的,只是需要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不一定是没有机会,因为人生病是千奇百怪的,有些人是很严重的疾病,有些人是比较轻的疾病,有些人是无病呻吟,中国几十亿的人口总是有一些用户,你只要把问题解决了,就有足够的市场份额,有足够的机会去耕耘它。现在已经开始看到了落地的趋势了,你说我现在没有支付还是要用银行卡来买东西,总之 10 个人里还是有一个人、两个人要买的。所以落地的过程如果说是百分之百的落地还是没有到那个时候,可是最后已经到地了,已经证明用户有这方面的技术,我还是比较赞同王医生刚才说的,现有的医疗流程还是比较纠结的,挂号让有些人很快找到他要看的医生,一部分的用户如果我们能满足他的需求已经足够了,因为市场足够大。
倪剑文: 关于开诊所的问题,其实我个人不是很看好,为什么?其实我觉得是回答了你个问题,假如说线上互联网医疗都要走到线下去来完成所谓的商业模式的完整,反而说明了线上的医疗没有找到真正的落地模式,这是。第二,这样的一个跨界是非常巨大的,不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跨界,因为公立医院的运营是一个学问,公立医院的院长们都在上 MBA 课程,都在管理,民营医院从诞生到现在都是在苦苦挣扎中,甚至有一些还需要用不正当的手段欺骗消费者,所以我不认为一个简单的互联网企业能那么顺利地跨到线下的医疗机构甚至是一些专科性诊所的运营,这不是那么容易解答的问题,所以这样的跨界我不是非常看好,当然不排除未来或者是像春雨这样的模式跟线下的诊所进行轻与重的组合,轻的公司就应该做轻的事情,重的公司才会管重的资产。刚刚陈总为了把电商做得完整就跑到线下做超市去了。
陈维广: 顺丰开了很多的线下店已经关了,所以我真的同意这种观点。
周鹏远 :刚才讲不管是平安医生还是春雨,我们有一线的 APP 的团队里有一个切分得非常细的一个领域叫诊后,是马总的一呼医生,这也是在我们的领域里做的一个的定位,而且据我所知今年上半年刚刚装了 1000 万的子弹,资金充足,您怎么看在诊后的环境里有没有落地或者说是奔着落地走,您怎么来评价您这边的发展呢?
马海平: 你问大佬的时候就问他们要不要落地,因为他们一出生的时候就是在天上的,所以有落地,我们一出生就想着怎么飞起来的问题,落地对小公司来说是不关心的事,如果 BAT 再成功一次的话,这个世界还有天理吗?这么多投资人在干吗呢?因为基本上说我们自己的事,我们做的切入点是这样的,我们也意识到这确实是非常重要的用户需求,做过来之后我们欣喜地发现这个市场真有,我们用了大概不到一年的时间,整个的医生量已经超过了 10 万以上了,并且绝大多数都是医生推荐医生上来的,但我不想多强调数字,况且我也认为在移动医疗现在的发展阶段没有必要拼数字,我有 1000 万用户 2000 万用户又如何呢?我们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现在有一个启示,大量的随诊患者包括本地和外地的患者,我们发现有一些疑难杂症或者是较重的病人,需要跟更高级别的专家做进一步的沟通,我们医学上叫二次诊疗,现在我们落地的方向就是二次诊疗的方向,我们已经在线下做了一些准备,现在基本上在十多万医生里挑出来一些高到现任领导人的保健医,将知名专科、知名医院的高级专家请到线下,通过现场预约的方式和专家有一对一的咨询,我们不开诊所,我们认为其实很多病人的需求就是我真的是需要专家看完我才放心,专家跟我说没有事就好了,或者有的人就是要见到专家,这是非常正常的心理,见到专家就踏实了,其实专家过去有一个场景是在医院里堵在人家塞红包,人家说没事儿了,回去吧,我们就回去了。现在用非常低的价格和非常便捷的方法把二次诊疗给打通。实际上我们的落地是互联网式的落地 , 我们不希望是非常重的,我们也是一个漏洞式的,我们前端随诊的用户中产生了很自然的需求之后再过来,所以我们的营销成本也会较低。
周鹏远 :马总您这边会带出来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刚才也提到了医生资源是有限的,专家资源是有限的,我们有一堆专家,现在看到很多移动医疗的项目包括 APP 项目都是在选专家,在做基础设施建设,我们会有疑问,这些专家都是同一个群体吗?他们怎么分配时间呢?我这时候是在春雨,下一刻在一呼?您做 APP 的角度有没有办法把医生攥在手里,您的看家本领是什么?
马海平 :客观的事实是现在医疗市场存在着供不应求的基本的局面,为什么会供不应求呢?是因为这种变态的体制决定了,医生只能在某一个时间行医,这个其实是很糟糕的,移动医疗企业很大程度上做的一件事在存量的基础上做增量。这个大夫在过去一周只出两个半天的门诊,有一类移动医疗之后我们会把它的碎片时间或者是把整块的时间再拿出来可以释放他两倍或者是一倍以上的资源的时间来给患者,实际上是在存量的基础上做了增量了,这个角度来讲,移动医疗企业做的贡献是很大的。我们开始利用了碎片的时间,我们的专家非常忙,有一位只有在周四中午 10 到 12 点的时间是有空的,这点时间走出去也不够,用移动医疗的软件可以做一些事情,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线下的方式把整块的时间拿出来,更好地提出效果。过去找专家一对一的效果可以拖一周才能见到,现在我们看到专家就可以过来。你说大规模的医生工具我用医疗企业做不了,因为现在医疗体制不好,很多毕业的学生不做医生了,这是社会体制的问题我们暂时是无解的,我们只能通过效益计划的方式来做。
周鹏远 :吴总这边有 5000 个医生,你们有重合吗?
马海平 :我是怀疑他没有那么多的,你要注册 100 万的话我今天晚上都可以注册。
王韬: 我是医院的,各种主任都有关系来找,一个主任至少参加 4 到 10 个不同的网来找他,各种各样的关系,你去参加一个吧,不管有空没空都挂一个,竞争到什么程度?据我了解,有的网来找专家说你不用承诺,看一个给你提成,就挂一个名字一个月给 1 万块钱,竞争到这种程度,所以你可以想想这些主任们有多忙,这还是一个人,他也是身兼数职,因为很多网站都打 : 我们有天坛医院的什么什么专家了。这对吸引病人有巨大的吸引力,病人来了以后说这个专家不在我找另外一个看一下,经常是这样的,据我所知都是这样的。
马海平 :这不是一个观点,首先医生不属于医院的私有财产,医生是自己的,找的人多恰恰证明市场繁荣,我觉得这种乱象或者是这种现象一直持续下去都是很正常的,好的总是有人抢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好事,我对现行医疗体制有诸多的微词今天就不说了,基本的观点是未来的公立医院基本上都没有戏,古今中外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有哪一个是好的呢?可能我们这个国家是特例,我们可以提供得很好。但医疗必须要回归到市场化的阵地上来,既然医疗是市场必须要遵循市场的基本规律,谁提供优质价廉的服务谁就有钱赚,公立医院的逻辑很奇怪,只有私立医院才是拯救这个市场的的方法。刚才的问题是假问题,移动医疗企业怎么不可以开医院呢?我们比照那些福建人,他们是一帮小商小贩没有文化的人开医院他们肯定开不好,现在纠结这个没有必要,回归到正常的状态就可以了,移动医疗有没有未来?当然有未来了,不搞互联网的医院都消失了,这是必然的趋势,作为这个时代来讲,既然机会给我们了,各色人等都可以试试看,满足用户需求的才是最真诚的。
倪剑文: 其实刚刚的问题是说大家都在抢医生,真正的互联网化的医生也就是固定的那些数字,基本上大家都在靠各家签约了多少家医生。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医生的时间永远是有限的,但一定是根据自己的取舍,这个取舍我的观察角度来讲,其实是哪个移动医疗公司或者是哪个医生集团有这个本事能帮助这个医生把他的价值化在有限的时间里,因为好的医生的时间一定是有限的,谁能真正把价值化,比如从单纯的 20 块钱的咨询变成了 2000 块钱的诊疗,我相信这个医生是跟着 2000 块钱走而不是跟着 20 块钱走,这是看如何把医生的价值化,医生现在在公立医疗机构里面在追求个人的价值,包括科研的价值,但一旦他愿意走出来了,一定会追求公平还得价值化,以及经济收益化为体现,这两者是重要的考核标准,这也是未来所有的移动医疗公司必须要解答的问题,这个问题解答不好我相信再大的风都不会吹起来。
周鹏远 :倪总的意见是从移动医疗的产品来讲还是需要更好的、更优质的能帮到医生的产品出来,可能会打破现在的尴尬的局面,这个可能从我们在行业里面或者说现在医院和互联网领域里感觉到这是有一定的过程,这是在逐渐地发展的。马总旁边的这位熊总,我也大概看了一下互联网上的信息,熊总有一句话很经典:风险投资是泥菩萨搀着泥菩萨过河,在移动医疗领域都没有人看得清,陈总说的钱多没有找到盈利的模式,包括您说的泥菩萨搀扶着泥菩萨过河的事,马总说已经落地了,您怎么看?
熊伟铭: 大家都在试图落地,包括陈总四年前在干春雨这件事,他更早是在十多年前在干好医生、好校园,活下来的不多,叫好不叫座的比较多。我说泥菩萨拉着泥菩萨过河,过了河就是菩萨过不了就是泥菩萨,投资者、创业公司就是这样的,大家在做新的事的时候都不那么确定,这是我们业务的特点,只说到医疗领域我们觉得 VC 的潜力比较高,我们不太可能开诊所,但我们特别希望社会资本大力地开诊所,我们可能开不起来,但是如果福建的不行是不是其他的可以?其他的沿海地区的或者是比较发达地区的资本是不是可以多投资诊所,像互联网金融这件事,其实是倒逼了很多传统的金融行业,P2P 是基本的产品,这些都是最早的是非常不靠谱的高危的听起来很疯狂的人在做的,多少年以后变成了非常标准的产品,刚刚陈总提到的包括王总提到的供应链的问题,因为医生供应的不太像电脑,它的供应是缓慢的现行增长,所以我们要解决的不是医生的报表,我们能解决的是通过市场机制重新定价,实现资源的重新分配,这个体系不行,因为它根本不是市场,如果我们创造一个市场可不可以把体系内的资源拉到体系外形成一个市场,中间赚钱,这其实是我们从业者在里面找到的,到底移动不移动,互联网不互联网,对我们来说不太纠结,重不重、轻不轻也不纠结,为什么有这么多 VC 做新兴房地产呢?因为大量的银行扑进来说我给你大量的低利息的贷款,如果拿基金的一千万或几个亿一个开小诊所,那是不太经济的,所以我们更多是想着如何能够在一个资源供应长期来讲都是非常有限的市场的体系里创造出更市场化的,和睦家的目标人群非常小,人家 10 年前就已经上市了,但是不是可以把价钱低一低变成一个四倍、八倍的普通医疗的价格广泛的人就可以做,这个体系在形成的过程中,无论是 BAT 这些非常大的财团还是现成的体系还有他们新开的协和的新医院还有一个市场化的部门是不是都可以形成,另外在传统的医疗体系里,我们以前做得并不好的,但实际上可以通过市场方式做得更好的科室,比如说最早的母婴,比如说骨科、眼科、儿科,传统的方式是不可以的,大夫的收入是很低的,大家都提到了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当医生呢?因为有很多的医生都当了 VC 了,再混 15 年可能再当上主任,所以这是一个医生的赌博,如果一年可以赚到 12 万或者是 15 万,大家都挤破头想当医生,我觉得这个才对,但这些东西是不是我们这几个小基金或者是我们小圈子可以做的?我们的投资者也不是很大,需要整个的民营资金进入之后帮助实现行业的制度化,这是很重要的方面。
吴宗逊: 关于诊所怎么开的问题,国家资本已经进入到了医疗领域,但我觉得有越来越多的具有一些互联网思维的人去开医院和诊所,应该比福建人开诊所更靠谱一些。这是 ; 第二,今天整个的移动医疗里面医院、医生、患者在传统的体制下可能的问题是匹配的效率不是最优化的,中间可能会浪费很多资源,浪费的结果就是普罗大众的老百姓需要花更多的资本和时间才能获得他想要的服务,所以互联网各种创业者在不同的角度都在做一些尝试。可是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当中最关键的医生,现在全国有 230 万的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今天不知道现场有没有医生的朋友,其实今天的医生日子过得也很苦逼,尤其是在医院里作为主力群体的中青年医生,资历还没有熬到副高,承担着的门诊量,经常碰到医闹和患者的不理解,也没有获得职业的尊重,还没有获得相应的收入和回报。这一点上,我们认为平安好医生为什么自建医生团队,以及刚才说的吸引各种的社会的医生包括名医来加盟,我们的目标很简单,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医生成为一个成功的医生,获得他该有的收入、回报、尊重和自我的实现。过去这两年在组建自己的医学团队中碰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当我们把这些问题解决掉以后,只有把医生内在的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帮他去满足,他才能够安心地在这个互联网的平台上做出更大的成绩和回报,我们有一个来自于上海华三医院小儿内科呼吸的医生,他之前告诉我说一天的门诊要处理 150 多个的病人,你们可以想象为什么这么多病人?所以他没有办法给一个病人很好的服务,8 小时的工作时间我算了一下平均不到 3 分钟一个人,中间不包含他上厕所的时间。这件事情今天在座的每一个同行,医生是这个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但你是不是能让医生得到职业的尊重和自我实现?就意味着你能走多远。
还有刚才说我对落地的理解,这个行业从今天来看相较于其他的 O2O 行业更严苛,更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这个领域更像是马拉松,我希望今天每一位的同行和从业者能秉持着自己的韧性坚持得更长。
周鹏远 :熊总说完了以后我觉得我们看到在座的几个人明显大致可以画一条线,我们得分派了,一边是互联网(做互联网的事),一边是医疗(互联网可以做医疗的事),比如说熊总刚才的意见是说诊所我们是开不了的,从资本的角度已经站在了互联网这一派了,还有一部分觉得我们有互联网的利器也可以开诊所,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我们这个行业里的两个方向,大家觉得这种跨度不能实现?吴总的意思是说可能的,大家怎么看?我也很有兴趣听各位的意见,如果要跨到医疗这边我们除了互联网思维我们还有什么?帮助我们跨过去,站在这边我还能理解,跨过去的话不知道怎么办?您这两派的意见是什么?大家能不能就这个表一个态,让我们过几年再看(今天大家的结论是否正确)。
倪剑文: 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归结为是互联网 + 医疗还是医疗 + 互联网。这是一个伪命题,核心点是一个,能不能用各种各样的手段,互联网只是现在的一个技术手段,能不能用现在已经可以获取的技术改变整个医疗流程这是真正的命题,你完全没有用互联网,用纯线下的方式,能够让一个用户的体验,让医疗的效果提升,同样能达到你想要的目标。所以我觉得不管是互联网或者是非互联网的方法,只要我们真正把患者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面前,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让他们以承受的价格以同时我们能赚到钱的方式来实现,这就是我们能赢的方法,也是我们从事移动医疗的所有的同道面前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情怀,我们毕竟还是要为患者而服务的。其实只要患者能服务好,我们就能赚到钱,我们不能为他们服务好再做什么样的模式都是同样赚不到钱。
周鹏远 :我觉得您说的这个还是有一点牵强,您说的是为了实现规范的服务,我还是想就根上来讲,现在包括了点评网这些可以做很多的餐馆,我是不是一定要做厨师或者一定要开餐馆,因为最终如果我做厨师了和不做厨师这种服务方式和模式差别还是很大很大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本来是在互联网上玩儿的,现在一下子变成了大夫了,或者是变成了医院了我个人不太认同您这种“只要服务好就行了”,这还是方向性的东西。
倪剑文: 大众点评再怎么走也没有自己开饭店吧?所以我的观点还是说互联网公司应该干互联网的事,把互联网的效率和技术发挥到,同时和线下的医疗机构进行组合,这些才是达到的效益。资源的优化配置。
吴宗逊: 其实我们跟公立医院一直都是一种并肩合作的情况,其实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公司就是平安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它是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位的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十年前的时候就已经在做商业医疗健康保险。我觉得我处于两派的结合。
王韬: 我想说一下我肯定是支持医院这一块的,我想提醒一句,京东包括阿里巴巴淘宝能成功,它成功不是在于单纯的 IT 技术,实际上是解决了销售中的问题,找到了销售中的痛点的问题,一个是假货一个是方便,是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成功。我觉得在医疗上也是一样的,如果是单纯回避医疗上的问题,单纯玩儿 IT 技术,今后还是够呛的,我觉得真正的互联网医疗的成功点、痛点应该还是在业务上。
马海平: 我的观点非常简单,就是我们现在在谈移动医疗,其实我认为不存在移动医疗,而医疗这个事就是医疗的事,移动是没法儿医疗的。所以移动医疗的本质是移动医疗服务,我们是在做服务,互联网企业就应该把移动医疗的服务做好服务好医疗链条中的各个角色,我认为移动医疗就是要做服务。
熊伟铭: 我早就被定性了,我们内部经常说现在不像 15 年前说互联网项目和非互联网项目,现在未来的一切都是互联网,互联网是未来的一切,所以没有什么互联网不互联网,本质上来讲我还是从小资金能够大覆盖。
陈维广: 有一个病人去某个医院挂号看了医生,有一天他找了一个医生问了同一个问题,结果得到了很好的评价,他问那个医生说我本来在那个医院看你为什么你的态度特别糟糕,在线上态度完全是 180 度的转变,医生还是原来的医生,其实说互联网或者是线下医疗我觉得是一个伪命题,其实是改变整个场景和制度,使匹配度提升,这个还是关键的,观念也变了,这个病人在线上反而愿意付费了,付了几十块钱给医生,还有好评,他去线下医院给 20 块钱的挂号费他还整天骂那个医院,说那个医院排了 6 个小时队,医生给了我 2 分钟看病我很不爽,其实是同样一个病人同样一个医生。我想说明通过互联网方式和线下的方式只是一个手段,只是环境改变了,把服务体系和制度也改变了,这是很重要的。
王韬:我想补充一句,你的意思痛点还是在医疗服务上,还是医院,医院还是有很多的问题是吗?
陈维广: 整个服务和体制。
周鹏远 :今天的时间是不够的,这个问题在未来两三年甚至是未来更长的时间,在座的嘉宾还是会不断地讨论和思索这个问题,我想今天作为网易移动医疗论坛来说,台上嘉宾的意见是给观众更多的观点,希望各种方向思维角度的意见给大家一些启发,我们目标还是说共同地让移动医疗的市场这个方向能够在未来真正地帮得到我们患者或者是医生、医院,我们想这是最终的目标。我想可能在座的很多包括从业人员包括各方面的人都能在未来感受到移动医疗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这是最终的目标。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的论坛就到这里。
提问:我有一个问题想说一下,刚才的主持人讲到这个点了,没有完全展开,而且我认为这是除了现在王主任认同移动医疗安全的问题以外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认为移动医疗提供的质量,认为资源是有限的,一个主任只有半天的时间休息,一个副主任只有两天的时间休息,可是他要挂四个甚至更多的网站,服务的质量,休息的空间接触移动医疗的媒介,通过媒介再给患者提供服务,难道还有质量可言吗?我觉得移动医疗和其他的移动互联网 + 之类,我觉得 + 什么在医疗这方面是有一定的瓶颈的,或者说有一定的障碍的,有不同的。我的问题是一呼医生的马总没有回答完这个问题,10 万个可能 9.9 是住院医主治医生以下,回答问题也抢答了,我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的效果和我患者问这个问题的效果是不是一样的?即使偶尔有一个主任这半天他抢了回答了,可能为了拿奖金会怎么?这个人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怎么办?
马海平: 你是医生吗?我猜你肯定不是,你把医生假设成是脑残了,人家傻啊?人家为什么要装十几个移动医疗软件呢?你的假设从何而来?谁家好用就用谁家的,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没有那个医生装十几个。
提问:医生在利用自己休息时间在做。如果一个真正的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因为我家里有医生,如果一个真正的主任医师平时工作是什么时候,最近网上还流行小孩写一个东西父母手术外科回家就睡觉还吐槽呢,他的能力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怎么可以做。现在的移动医疗是为了移动而移动,大家什么都互联网了,我们医疗有互联网吧,硬着头皮医院也是的,医院是硬着头皮在开发挖掘自己的潜能,已经都不知道怎么挖掘好了,主任楼可以盖 10 个,病床可以增加 5000 张,主任就那1个,他要通过时间的积累才变成副主任,不是说今天搜一下明天就成主任了。
周鹏远: 您(最后一位提问观众)给我们论坛一个特别好的结尾,把质疑拿出来了,而且是强大的质疑。我们可以在以后逐渐再讨论,因为确实一句、两句说不清楚了,而且有视角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我想今天的讨论会也看出来了,大家确确实实都在思考、都在想,我觉得应该是达到了目的了,整个的讨论可能对未来不能说有多大的作用,但起码还是启发了很多的思维的。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还有下一个环节,今天就先这样,谢谢各位嘉宾,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