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免费咨询电话:4006750796
首页 > 资讯观点 > 行业动态 > 【李楠专栏】“2016年我遇到的移动医疗”系列之二:将熟人问诊转移到互联网医院遭遇尴尬

【李楠专栏】“2016年我遇到的移动医疗”系列之二:将熟人问诊转移到互联网医院遭遇尴尬

2017-03-16
浏览次数:

来源:HIT专家网    作者:李楠

4b51230.jpg

  在医院工作久了,熟人之间最怕的事不是借钱:借钱好办,人民币能解决的事儿,那都不算事儿;退一步讲,即便人民币解决不了,那也是人民内部矛盾,至少能在可控的范围内将其消化。

  最怕什么?熟人问诊。特别是在不能面诊的前提下,任何试图通过几个电话和几条夹杂着语音、图片的微信消息来解决一个医疗问题的尝试,都容易成为一场“杯水车薪”式的残局:且不说每次搭出去人情若干,最终很难有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结果,更让人身心俱疲。

  可每次遇到这种需求,你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做:面对一条鲜活的生命,又处在这样一个人情世故的社会,谁都无法全身而退。

躲不掉的熟人问诊

  某天,我接到父亲的电话,他说,隔壁王大妈的女儿有事找你,她母亲身体不太舒服,想跟你咨询一下。

  虽然心里有一千个不情愿,我还是说:“好啊,把电话给她吧。”

  电话那边是这样描述的:王大妈因为药物性肝炎在当地医院就诊后,服药有一阵子了,不仅疗效甚微,还有新的症状产生。

  或许是出于对当地医疗机构的不信任以及对更优质医疗资源的向往,王大妈的女儿通过她的邻居,也就是我的父亲,问到我这里来了。

这应该是她能想到的最短路径了。

  讲完电话,我有点为难:类似这样的熟人问诊我已经遇到过太多,特别是内科疾病,见不到本人,不能当面查体,同时又没有检查报告,你能指望一位素未谋面的医生在电话里告诉你什么干货?

  当然,毕竟人家是我家邻居,这个忙还是得帮。

“互联网医院”这张饼不能充饥

  当时,正值“互联网医院”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出尽风头,各路豪强纷纷杀入这个领域,一时间整个医疗圈好不热闹。

  于是,我站在“互联网医院”这个风口上,想出了一个妙招:我给王大妈的女儿推荐了三家近期上线的互联网医院,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都是由全国排名前列的公立三甲医院倾力打造,都有专职医生接受在线问诊,都处于公测阶段,咨询和门诊都免费。

  这真是一个近乎于完美的解决方案:对我来说,既不用欠朋友的人情还帮邻居解决了问题;对她来说,不用劳顿奔波就可以在家享受国内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那天晚上我丢失了睡眠,为自己的聪慧过人,更为了互联网医院的伟大。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把这三家互联网医院的网址、简介等基本信息发给王大妈的女儿,在短信的末尾,我还很仗义地说了句:有啥不懂的问我哦。

  这原本只是一句客套话而已,但接下来,对方在体验互联网医院的过程中各种状况频发,却让我有些始料未及:

  首先是注册、实名认证环节比较繁琐;其次,为了实现远程视频问诊,还需要安装各种浏览器插件和软件;我使出浑身解数,在遭遇了无数次诸如“404 Not Found”的错误后,总算是调试通了。带着一丝莫名的激动来到在线诊室,却看到这番景象:要么就是你的前面还有××位用户在等待,要么就是屏幕上一个空旷的房间,显示医生外出中。

  等就等呗,你到实体医院去不也得一样排队等待嘛。

  如果说,截至目前为止,互联网医院出现的上述状况,都可以理解为新产品上线时的一个必经的过程,那接下来发生的事就有点让人无奈了:在辛辛苦苦等来了三家互联网医院的在线医生之后,对方却匆匆忙忙给出几条建议(注意:是建议,不是电子处方)便转向下一位患者,而这建议居然雷同:先去做肝部穿刺检查。

这场面真的很尴尬:“互联网医院”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为我画了如此大的一张饼;站在“互联网医院”这个风口上的我,又给几百公里外的邻居画了一张饼,结果发现,画饼充饥不能解决问题。

  于是问题又绕回刚开始的地方,我只好用最传统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吧,改天你方便的时候,带阿姨来我们医院做个检查好了,我全程陪同。”

“互联网医院”如何扬长避短?

  事后反思:问题出在哪里?到底是谁的错?

  我想,成年人的世界无对错,只谈利弊。是“互联网医院”的定位出了问题,导致它“扬短避长”。

  首先,“互联网医院”作为一款典型的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产品,它是有自身先天缺陷的,医生不能真正接触到患者,不能完成基本的查体等操作,甚至无法区分患者的真实意图,这就意味着它只是一款概念式的产品。

  其次,“互联网医院”不是视频直播,不是靠一根网线+一个摄像头就能搭建起来的生态系统。从目前来看,这套生态系统缺乏很多必备的元素,例如医疗数据共享、政策支撑等等。

  这些,都是目前“互联网医院”绕不开的槛。对于绕不开的槛,,不要去死磕;第二,不要去硬装。

  那怎么办?不妨先从两个“扬长避短”的小场景做起,完成一个“便民+公益”的小目标:

  一是:复诊慢病取药。这类患者是已经确诊且病情稳定的需要定期取药的慢性病患者。通过“互联网医院”完成远程复诊配药,既方便了患者,又能提高对实体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是:首诊分诊(非急诊)。三甲医院优质的医疗资源和高质量的专家,对患者具有更好的说服力,通过引导患者选择更准确的就诊科室,在正式就诊前完善必要的检查,可以为患者规划一条就诊的“最优路径”。

  现在回过头来评价“互联网医院”,概念很时髦、动静有点大,却不是一款“百搭”的产品。我想,若是能从一些小目标出发,潜心积累,不忘初心,厚积薄发、乘风破浪的那一天,应该不会太远。

【作者简介】
李楠,男,31岁。先后毕业于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和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学院。入行十年,上过山、下过乡、带过兵、扛过枪,历经基层医院信息科、卫生行政机关等岗位,现就职于原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医务部。

【责任编辑:谭啸】

转自:【李楠专栏】“2016年我遇到的移动医疗”系列之二:将熟人问诊转移到互联网医院遭遇尴尬